素质教育基地
 首页 | 基地介绍 | 理论研究 | 素教新闻 | 大学生工作室 | 竞赛及奖励 | 创新创业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研讨工作、研究问题,助推辅导员成长
2011年02月16日  

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亮点关注
 
记者 晓晨


任何一支队伍的建设,其关键都在于提高相应的专业能力。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提高育人的能力。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可圈可点。
  辅导员沙龙——研讨工作,在交流中提高
  在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上,我校制定并出台了《大连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每年的培训方案。在各种形式的培训中, “辅导员沙龙”是我校首创的并行之有效的一种培训方式。
  07年10月,辅导员沙龙刚刚开办时,日语学院的辅导员李妍妍还是个刚工作一年多的新人,按学生处要求,工作两年之内的辅导员每期沙龙都必须参加。所以,她规规矩矩的每次都去了,但她没有想到,辅导员沙龙竟让她收获那么多:“沙龙的气氛很轻松,大家的发言都很朴实,说的就是工作中的事,特别生动,特别贴近实际。我们新辅导员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与疑问,大家都会平等的、有针对性的和你探讨,帮你想办法解决。”通过辅导员沙龙,李妍妍了解到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处理事务的技巧。许多期沙龙的内容让她记忆犹新,比如,音乐学院李冰老师和美术学院孙亚菲老师主讲的关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任用那期,信息学院阚莉欣老师主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那期……都让她受到很大启发,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为什么要举办辅导员沙龙呢?学生处郭旭处长说:“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提供一个平台,让辅导员们可以讨论、学习,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自我选择行、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具有多变性。同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工作者在掌握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各层面学生,尊重、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工作者们发现:原有的经验和做法已不适应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工作中,大家都有新的想法、做法、困惑和不解。正是为了给大家在一起交流、探讨、学习的机会,从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辅导员沙龙”应运而生了。
  我校“辅导员沙龙”每学期组织四、五次;每期的主题均是辅导员根据学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困惑、难点申报的;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兴趣,每学期等任选两期沙龙参加;大家在一个有茶、有咖啡、有沙发的小屋子围坐,交流着工作中的问题、困惑与经验,少了些研讨会时正襟危坐的拘束,多了些促膝倾谈的亲切与坦诚。
  有研究显示,团队学习的情况下,其智慧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辅导员沙龙这种团队学习的方式也是如此。不仅新辅导员有了学习的途径,其他辅导员也获益匪浅。不同学院的辅导员在一起讨论交流、讨论工作中的难点和困惑,极大的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帮助辅导员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借鉴他人的好做法,有效的促进辅导员梳理现代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并切实的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看起来很平常的、常用的“辅导员qq群”、“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博客”等学生工作网络渠道,就是通过一次辅导员沙龙推广开来的。那是我校第一期辅导员沙龙,于07年10月开展,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主讲人经管学院辅导员黄晶认为网络是一种很好的展开思想教育的方式,建议建立辅导员论坛和辅导员博客群,作为辅导员的心灵家园。这一提议得到了与会辅导员的支持,大家都认为这一提议构思新颖,并对其可操作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直接促成了网络引入我校学生工作。现在,网络已经是学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渠道了。
  至今,辅导员沙龙已举办了40余期, 300多人次参与,增加了整支队伍的凝聚力。沙龙研讨题目涉及心理咨询、学风建设、贫困生教育、班干部管理、工作中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学生情感问题的处理及学生社团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如一对一谈话制、心理咨询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等都是通过辅导员沙龙而被广大辅导员认可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的。这种方式在学生工作者中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的作风。
08年,我校“辅导员沙龙”被评为“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一等奖”。本学期,我校还积极探索辅导员的校际交流渠道,已经与大连民族学院共同举办了一期沙龙,主题为特殊学生教育、学生干部培养。
  除辅导员沙龙外,我校还有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从培训内容上看,分为专业理论培训和工作艺术培训。专业理论包括:大学文化建设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职业发展指导、法律知识等方面;工作艺术培训主要是指辅导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的培训,如网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后进学生转化工作、高考失利学生适应教育工作、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等。从培训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了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重发展的培养机制。
辅导员科研——研究问题,在思考中创新
  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保证。而科研能力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人文学部党总支副书记衣庆泳老师说:“我之所以一边工作,一边做科研,是因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已不足以从容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衣老师最初参加的科研课题为《大学生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由学生处处长郭旭主持的,这个项目也来源于学生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相比以前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需要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而同时,每位辅导员老师所带学生数都是二、三百人或者更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常常挤占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怎样在二者之间进行平衡,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更多学生健康成长?在查阅大量理论资料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思考后,衣老师和人文学部的辅导员们尝试进行了“一对一谈话制”的探索。每周二、四的下午1:00到4:00,他们在会议室里分别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结果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提早发现了学生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抓住了教育的契机。实践中的探索让课题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反过来让这种尝试更加完善。后来,“一对一谈话制”在我校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这个科研项目也获批2008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以此为起点,衣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反过来促进工作。他的《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研究》获批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会转型期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
  像衣庆泳老师一样,以提高科研水平来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水平,从而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是大多数辅导员参与到科研中的根本原因。在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开展辅导员沙龙的同时,我校也注重辅导员在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方面的需求,采取措施激发辅导员努力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热情。07年,我校就组织辅导员针对工作中实际问题研究了“学习型团队创建模式研究”、“提高工作效能”, “事务性工作条理化研究”、 “成功教育模式之新生教育研究”、落实“学风行”载体研究、“完善奖学金制度研究”等五项课题,每项课题由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副书记牵头,辅导员们根据工作实际选择参与一项课题。从2006年至今,我校学生工作者共申报校级课题43项,市级课题18项,省级课题3项,国家级课题3项,共12有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励。
  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的生物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莉老师说:“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是我进行学术研究的源泉,从现实工作中找问题、寻对策,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而科研能力的提高,让我更懂得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让我的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当然,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包括选聘、管理、发展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各方面制度的配合。但育人这项专业能力的提升,已为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打下了良好而关键的基础。


编者按 本文初写时,暂定题目为“我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为与时俱进,正赶上了目前的潮流。
  细查资料发现,“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今年4月份《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新要求。而对照其工作目标、所遵循的原则、学习内容等条款,结合近年来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思考、创新、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来看,则我校几年来在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其实一直在遵循着“学习型”的方向,走在了要求的前面。不禁为自己的浅薄而惭愧。
  追赶潮流的“与时俱进”永远落在潮流的后面,而走在潮流的前面“与时俱进”则需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对教育工作来说,其根本在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积极的思考工作,科学的设计工作,在既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想尽办法把工作做细,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这,是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的根本。
  第二,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以辅导员为本”。工作年头多的辅导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系统、能力结构,新辅导员更需要在工作定位、方法、技巧等方面不断的学习、调整。不论“老人”还是“新人”,都需要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下学习、工作,都需要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作为这支队伍的管理者,时刻要思考的就是怎样科学的设计选聘、培训、管理、激励等各项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的建设,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
  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说理解并抓住了“以人为本”这个根本。
  一种新的提法、一项新的要求必然有其针对性和适宜性,但在新提法、新要求后面跟风跑,工作永远处于被动之中。抓住根本,才能使工作具有长效性、主动性。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