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基地
 首页 | 基地介绍 | 理论研究 | 素教新闻 | 大学生工作室 | 竞赛及奖励 | 创新创业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正文
 
心理咨询中心—— 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8年09月09日 dlugzs 

心理咨询中心——一双隐形的翅膀

第382期  第一版   作者:学生记者 潘瑶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全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位于素质教育基地505房间。对许多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心理咨询还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对咨询中心的老师来说,每年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就占了下半年工作的一大部分。
  就拿开学这一阵儿来说吧,8月24日,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就已经为300多名新生助理辅导员进行了培训,主题为“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训练”。入学之后这几天,各学院就已经陆续在新生中间开展了团体心理训练。咨询中心的老师们还应邀到一些学院进行指导,帮新生们培养起团队意识,尽快融入新的集体。
  心理测评,入学“体检”
  心理咨询中心针对新生的第二项工作就是新生心理测评了,这项内容将在“十一”假期之后进行。正如入学要做身体检查一样,每位新生都会收到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问卷。老师们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试,掌握每位新生入学时的基本心理状况,建立心理档案,作为可追溯的材料,以便能迅速、准确的解决学生日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心理测试能反映出部分心理问题,老师们据此来帮助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顺利的度过心理不适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咨询中心主任张志贞副教授介绍说:我校的心理测评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范围内均属开展较早的,其全面性、科学性已经得到了同行的普遍认可——1996年开始试点,2002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查,2006年即实现了百分之百反馈。即,自2006年起,每位经过测试的同学都会收到一封密封完好的反馈信,了解自己的基本心理状况。而对一些在测试中反映出心理不适的同学,收到的反馈信也是邀请信,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会邀请他们到中心予以面对面的交流。因为整个过程的保密性良好,每个人都只能了解到自己的基本状况。这就让学生与中心的老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所以,大多数受到邀请的学生都会按时赴约。有些未收到邀请的同学看到老师们如此规范认真,也主动到中心与老师交流。而对个别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赴约的学生,老师们则会继续默默地关注着。
  换了个新环境,身体上多少都会有些不适,心理自然也会不适。不同的是身体上的不适表现明显,呕吐、发热、食欲不好,都会提示我们水土不服了。而心理上的不适往往表现不明显,情绪波动常常觉察不到,甚至会被归为身体原因。这些现象会很普遍的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适应能力强的,会很快调节好状态。但难免有人适应得慢,这时,如果有人能帮助找出原因,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就能顺利的穿越过入学这一关。
  从前期准备,到接待来访学生,老师们通常都要忙上大半个学期。一边忙着围绕心理测试开展的各项工作,一边还要筹划形式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行为训练,提高“免疫力”
  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用以提高受训人员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
  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其开展形式也很广泛——在加强人际交流的团体活动中,大家通过互帮互助的游戏,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敞开心扉,拉近彼此的距离,08级新生现在开展的团体心理训练就属于这一类;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焦虑,学会应对方法,从而科学的应对考前焦虑,调整好心态;有的学生以自身经历为基础,自导自演心理短剧,向大家展示走出心理阴影的过程,鼓励大家勇敢的面对心理问题。
  除了这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活动外,老师们还开设了心理学相关课程,面对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学方面的7门选修课,在大学生中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使大学生对心理知识具备最基础的了解,意识到心理并非神秘玄幻之说,更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基于人的大脑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情绪反应,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的诊断治愈的。亦如感冒、发烧一样,愈早发现干预,治疗效果愈好。
  人的身体发育会有顶点,但心理发展是伴随一生的过程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了解心理学基础知识,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要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状况在人的一生中都会发展变化。良好的免疫系统是抵抗疾病的天然屏障,而健康的心理则是人们的心理屏障。随着心理健康日益得到重视,心理学基础知识也会如卫生知识一样普及开来,增强每个人的心理免疫力。
  心理咨询,“对症下药”
  心理咨询中心,顾名思义,其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是面对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开展,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利用工作之余,坚持每周一到周五下午的3:00—7:00都有人在中心值班,接待来访学生。
  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恋爱受挫,或遭遇家庭变故,常常会产生心理危机,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严重的心理危机的爆发常常是很突然的,有时发生在周末甚至夜间,老师们接到求助电话后,都会尽快赶到学生身边,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因为这样的心理危机的发生,多是当事人难以摆脱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并非一时之事,干预治疗也要循序渐进,长期进行。老师要密切跟踪当事人一个月左右,不断的与学生面谈,不在学生身边时,就时刻保持短信、电话联系,以确保学生安全。干预期间,老师还要指导家长、宿舍同学协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保护好当事人的安全,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这时,通过入学心理测评建立的心理档案就会起到作用,老师们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即能迅速确诊,从而有效地平复其情绪,帮助其转变认知,并学会应对问题,解决问题,一一化解生活中的矛盾,平安的走出心理危机。
  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当事人会长期沉浸在悲伤、恐惧等阴郁情绪中,一味默默的承受或是选择极端的发泄方式都会给自己以及他人造成危害。心理咨询犹如人生跋涉道路上的一根拐杖,当你不堪重负时给予支撑,让你不至于倒下。当你恢复后,可将这根拐杖扔掉,轻松前行。
  紧急心理援助,“雪中送炭”
  说起紧急心理援助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今年5月汶川遭遇地震之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所承担的一系列工作了。本来,5月25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咨询中心已经安排了一系列心理辅导、推广活动。突发的地震灾害,让这份工作日程表上增添了许多内容:
  5月17日,咨询中心主任张志贞副教授接受大连广播电台新闻频道抗震救灾专访;
  5月21日,连大四川籍学生灾后心理援助;
  5月23—24日,对大连消防支队赴汶川地震救援官兵进行心理干预;
  5月25日,在钟楼广场举行为地震灾区祈福活动;
  5月26日,“宿舍你我他”师生互动访谈活动;
  5月27日,八千里路云和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5月28日,心理剧展演;
  5月29日,团体心理行为训练;
  6月1日,对赴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培训……
  自5月12日汶川地震起,咨询中心的每位成员都密切的关注着相关信息。多年的咨询经验及职业素养使得老师们敏锐的感觉到,此次大灾中将会有许多人需要接受心理干预。他们一边留意地震信息,一边积极酝酿一系列心理援助活动。接着便是紧张的日程和接二连三的工作,连夜做出我校灾区学生灾后心理援助活动策划。因时间有限,老师们迅速行动起来——张志贞副教授主持,李春山老师负责投影和音响,潘宏伟、盖晓红、高宝梅老师分组主持,赵小青、宋丽丽、杨闰荣、靳涌涛老师参与其中……每个人都发挥所长,做好自己的工作。准备虽仓促,但老师们的真诚和专业水平很快营造出了轻松、感人、温暖的浓浓气氛。地震以来压抑在灾区学生心中的担忧、恐惧、抑郁等种种不良情绪一下子得到了释放,心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担卸下了,学生们开朗自信了不少,也更加活泼阳光,这正是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最想看到的。
  08级新生入校后,咨询中心的老师们还将对来自灾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灾区学生走出情绪的阴霾。摆脱地震阴影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要通过心理干预,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成长。通过心理学手段,使学生的心态变得更好,更自信,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12年的无偿坚持,咨询中心的老师们一直默默地为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因为工作性质要求保护当事人隐私,老师们的工作一直很低调,也不肯透露任何一例来访案例。“心理问题虽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但大部分经历都相似。一旦透露,来访者会很容易的联想到自己,使他们心灵受到二次伤害,从而丧失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张志贞副教授这样说。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老师们却要默默地承受。扎实的工作,使得咨询中心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甚至在校园外也小有名气。它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努力帮助我们走出困境,飞得更高。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