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赵亚平在 2007年
“发展战略研究和教育决策的形成与实践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
一、新建地方学校应该优先考虑的发展原则
70年代末期,即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新成立了不少学校,这些学校和老大学相比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科发展起点比较低。 20多年过去了,这些学校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新成立的学校在确立自己发展道路的时候应该考虑几个问题,或者说应该优先考虑的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叫“不战而胜”,就是更加突出软实力的办学发展思想。所谓“不战而胜”,并不是说不用经过战斗就能胜利,而是不仅仅用军事的办法,用其他软实力:例如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力量。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力量对比,最终要看实力,看对学科发展水平和对社会的贡献,从这个起点上发展,学科建设怎么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比别人发展快一点;当实力还不强的时候怎样有一个良好的态势,让自己充满信心,让社会也能够充满期望,这就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对于弱势学校比那些老学校就更急迫、更宝贵。正如医疗界,有的实力比较强的医院选择了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创建新的领域、新的技术、新的学科,把医院做大做强;另一种医院,条件、实力比较差,就选择了“以服务求发展”的道路,就是用更人性化的服务思想,创立一个全新的让病人、社会感到温暖、并愿意到这样的医院来看病的发展模式。这样,医院就会发展得很快,就会推动医院的实力建设。学校的发展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第二个原则就是“守柔居弱”,也就是更加强调开创新道路的思想。老子说的“守柔居弱”,一层的含义是,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要保持低调,都要保持节俭,不要总是喋喋不休的夸大自己的优点,掩饰自己的弱点,要大大方方的面对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大气”心态。弱势的学校、新建的学校尤其要注重“大气”,否则就会引起社会同行的逆反心理。“守柔居弱”思想更深一层的含义是说,做成一件事情以后,应该立即想到做下一件事情,不要总在成绩上沾沾自喜,而是要想到自己又要处在最低的位置,马上再从零开始。所以,“守柔居弱”并不是不再进取,恰恰是一种更强调开拓进取、追求不停顿的解放思想,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创造出“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创造出新的业绩”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所有的学校都有意义,尤其是对新建的学校,对本来就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学校就更应该突出强调这个思想;就是总要超越自己原有的位置,总要努力,总要向前,来不得一点停顿,来不得一点骄傲的情绪。
第三个原则是“天地人和”,也就是更加强调整体、更加强调系统的管理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有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要天地人和。大到宇宙,小到人,都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体系。学校内部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个不能孤立、不能和其他部门割断联系的: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管理工作不能离开教学和科研去研究,也不能离开学生去评价。但是新建的学校往往缺乏积淀,缺乏成熟的规范做法,还有很多地方习惯于打游击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安排的习惯。所以,新建学校比老学校更要尽快树立起整体设计和系统安排的思想方法,把学科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放在一个大体系中去思考,找出各类不同工作的连接点,互相配合、互相联动。
二、大学文化应是学校的思想认识体系和实际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
随着学校的发展,对引领学校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还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构建起全校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思想方法和共同的工作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自己学校个性的大学文化。这里所说的大学文化,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校园文化,不是校内开展的文体活动,也不是仅仅制定一个大学的校训,写一个校歌或者制定一个办学指导思想就完事,而是要有一个深刻的内涵,能够对所有具体的工作有导向作用,能够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完整的价值体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体系,制度的体系和环境的体系。一句话,大学文化应该是学校自己的思想认识体系和实际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有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个层面是大学文化精神,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回答的是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到底要为什么负责、为谁负责的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大学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对社会、对学校中的教师和学校、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尽管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去想,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的指向,也决定了学校到底崇尚什么、鄙视什么;决定了学校对各种具体事物、对学校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喜好什么、反对什么的倾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评课的时候,说某老师的课讲的不好,有的老师完全不理解,不接受,说:“你凭什么说我讲的不好,我讲的教材内容哪儿讲错了,理论哪儿讲错了,知识点哪个没讲到?”这就是大学教师对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到底怎么理解的问题,如果只理解为教材服务,为书服务,那你讲的挺好的,没错。但是你要理解成,你为学生的成功、成才服务,你要为学生负责,学生满不满意,学生感到有没有用,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接受,这是教师要考虑的责任,那这个课就不应该这么讲。我们学校有医学教育,有附属医院,我们医生就是这样。现在中国的医院病人围着医生转。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的医生对自己社会责任的理解就是“我是看病的,我治病救人”,加点花边叫“革命的人道主义”。医生的理解,我是给你看病的,我是恩赐你,你要围着我转。所以中国的医院就是病人围着医生转。看病的时候,医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让病人转来转去,看病人后背、前身,让病人趴下、躺着。而在日本,医生看病是让病人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躺着,然后,医生转来转去,甚至跪到地上看病。日本的医生对自己责任的理解为两条:一条是治病救人,一条是让病人感到愉快。病人不高兴、不愉快、不舒适是医生没尽到职责。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现在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很多大学、很多人只认为办几个专业、招多少学生、筹集多少经费,没有想到到底是干什么,到底为谁服务,到底为谁负责,到底承担着什么责任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大学文化模式,这是大学文化的基础。所谓文化模式,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已经形成的一个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一个心理倾向。一件事情两个人看法不一样,就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化模式不一样,形成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不一样。那么,用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去处理大学发展建设中的各种重大事务和具体日常事务?也就是用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动机情感和意志品格对待事务,它决定处理问题是深刻还是浅薄、是全面还是片面,一个决策是对还是错、水平是高还是低。
第三个层面是大学文化理念,这是大学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在文化精神、文化模式的指导下,要和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找出对各类各项工作、各个工作环节应有的正确观念,这就是文化理念。用先进的文化精神对现实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所形成的文化理念,阐明了对各种问题、各项工作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代表了学校的思想风格、思想追求。用这些来不断引导着各类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职责以及工作流程、制度规章建设等问题,这对学校来说是最具体的事情,所以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基本上形成了框架,比如说,教学工作要有什么大的观念,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有什么样的文化理念,老师课外指导学生的活动应该有什么正确的理念,做工作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体系。
第四个层面是大学文化载体,也就是大学文化的落脚点。前面是认识体系,更重要的要让它变成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如果那样,这种文化就是纯粹的、不完全的认识体系。只有让先进的思想认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在认识、看待处理每一个工作才能有意识地把先进的文化精神作为思想的源头、工作的起点。要构建一种机制、一种体制,让它来引导或者约束每个人,不能在工作当中简单从事,只有经过思想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设计才能开展工作。只有在先进大学文化认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大学文化的完整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所以更加突出软实力的战略。大学文化思想的认识体系向实际工作体系转换的平台就叫做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有物质的载体,也有非物质载体。物质的载体就是一些折射、承载着我们所崇尚、强调的精神、模式、理念的实物景观;非物质的载体,包括要树立的风尚和作风以及理论宣传机器的风格、语言文字符号的风格。学校在开展各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设计要体现这些思想。各个职能部门、工作部门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不断的重新考虑、重新设计。当这个载体变成自动的、日常的、习惯性的程序的时候,文化载体就起到了作用,认识体系也就变成了工作体系。
三、实现文化兴校发展战略的难点、重点和做法
第一个难点是要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大学文化理念的体系。要做到大学里面的每一类工作、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这个体系构建以后,做工作就有了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导向、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工作模式,让各类工作都建立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
第二个难点是先进的思想认识体系怎么向工作体系转化。怎样使认识变成每个人自觉的工作习惯。文化模式确立以后,还应变成自觉的工作模式。而且还要有一种机制,就是当你不自觉的时候,机制会自动的予以纠正。每个人的自觉只是一个基础,约束性的机制必须建设起来。有一些工作一定要经常的变,但是有一些东西一定不能变,诸如:理念体系、价值体系、先进的文化模式,必须在每一项工作当中确立下来。另外,应该有一个自动纠偏的机制,应有一套办法,你这里错了,能马上发现,你必须改过来。
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先进文化的指导下确定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确立大连大学到底追求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第二步,要为保证战略目标实现,必须构建起适合战略目标的新的组织结构。第三步,组织结构建立起来,要有对工作的整体安排的设计和切入点的设计。第四步,这些战略目标、组织结构谁来执行?要挑选理解这个战略目标、理解大学文化的人来主持工作。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习惯:第一,校党委领导班子研究学习、讨论决策问题的时候,形成一种务虚的工作习惯,同时强调中层干部研究问题也必须务虚。开中层干部会,绝不是罗列具体做了那些事务性的事情,而是谈思想性、建设性、整体性,谈怎么才可持续性发展,然后再谈你想怎么做,做了什么。这就使党委和中层干部在研究工作的时候树立一种习惯。第二,党的基层组织也要以文化建设为工作载体和切入点开展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文化建设工作,让意识形态的面孔变为科学人文面孔,建立更加全面的一种思想工作模式。第三,党委和机关工作部门要尽可能建立一种由学生和教师员工组成的外围的研究型组织——工作室,一批人研究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贯彻各项方针决策的问题。第四,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专门机构——大学文化建设办公室,同时相应的成立了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人才建设办公室。全校上下组合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统一指导全校的文化体系研究和载体的建设,校内的一些载体建设就是在协调一致的统筹下完成的。我们工作的切入点首先要树立起一面旗帜,这次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想引领大家,也树立起有感召力的、能够统一大家认识的、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我们把这面旗帜初步归纳为“建立一所始终追求、体现大学理想的格调和品味,始终突出强烈的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始终突出重点和特色,始终强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更多贡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在工作上,明确全校工作的大格局,第一项是条件建设,第二项是学科建设,第三项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第四项是文化建设。其中,文化建设要指导、决定着前面几项工作的方向。
学校目前工作的切入点:第一,创建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管理工作四个创新团队来拉动各项工作,把大学文化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每个人都要参与制定创新团队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怎么符合先进大学文化的思想,研究每个人在工作中要树立什么样的观念,哪一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哪一些东西要改进;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的职能,要确立什么样的新的工作流程,要建什么样新的工作制度来拉动创新团队的建设。第二,在大学文化制度建设方面找到突破口。一是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利合理转移,从学校下到学院,从学院向教授转移。二是行政管理工作将宏观研究和调控与事务性服务工作分开。比如,学校现在的处级职能部门,将来可能要变成两个,一部分把握全局,围绕中心工作,为学校战略目标服务,而不是为老制度服务;另一部分要老老实实的变成制度服务机构,要全心全意服务,不是管别人,不是卡别人的。这些都是在初步形成的一些文化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比如,确定管理工作的理念:首先,机关工作服务对象的成功,就是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的成功,甚至教授的成功就是机关工作的成功。就像我们说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体现在学生成功的基础上,你说你是好老师,学生说你不好,你就很难成为好老师;什么是管理?“管”是铺设管道,“理”是理顺关系。管理不是管、卡、压,不是让你把事办不成,不是说我不管你就没人理我,而是说你要全心全意的为下面的成功服务。要把这些具体的理念集中起来。我们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第一个是逐渐使行政权力向学术权力转移,其次,逐渐把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向宏观控制与适度服务分工转移。再次,职能部门要长期研究在文化视角下的本职工作。比如说现在要评职称了,人事处要研究这项工作怎样在文化视角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