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基地
 首页 | 基地介绍 | 理论研究 | 素教新闻 | 大学生工作室 | 竞赛及奖励 | 创新创业 
素教新闻
 重要通知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素教新闻>>新闻资讯>>正文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十年数学建模结硕果
2008年06月06日 摘自校报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十年数学建模结硕果    

                                       作者:学生记者 陈宵 王莉

 

      46个国际奖、24个全国奖、106个省级奖——从1999年至今的10年之中,作为学校创新实践平台之一,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了众多奖项,提高了自身“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综合素质,也使得融于此中的创新教育实践、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探索中深入进行,结出硕果。      
  1999年,我校派出3个队首次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其中一队获全国二等奖。2000年春,我校第一次举行了校内数学建模竞赛。由此,更多的学生开始知道、了解并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之中。2002年2月,我校派出一支代表队,首次尝试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际二等奖。2003年到2006年,我校每年都有三个队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并至少有一个队获得国际二等奖。到2007、2008年,我校每年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的队伍已上升至11支,两年内收获了21个国际奖项。据估算,十年之间,共有逾万名同学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当中,依托此平台实现着自身的成长与成功。      
        教师      ——      平台的支柱,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            的诠释者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始终贯穿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之中,融之于数学建模工作室的日常工作中。在学生们眼中,指导教师是这一创新实践平台的支柱,他们在一言一行中诠释着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成功”,教授着学生如何“做人、做事”。      
  指导教师们在辅导学生竞赛的同时,也带来其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谭欣欣老师利用微分方程研究的种群生物学及流行病数学模型、刘广智老师的灰色系统理论、沈连山老师的数值计算理论、刚家泰老师的最优化理论研究以及刘自新、张成老师的模糊优化研究等等……指导教师们将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切入,将学生领入项目研究中,通过讲座与讨论班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又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了学科交叉学习、提高的平台。      
  “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是我人生路上的灯塔。” ——在谈到老师对自己成长的支助时,曾在工作室工作、现已毕业的李高强感触很深。他说,是老师教会了他怎样去组织、协调工作,怎么样去管理一个团队,也让他真正理解了“付出总有回报”这样的道理等等。      
     不少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表示,谭欣欣等指导教师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令他们折服;那严谨的工作态度,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竞赛培训时,老师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几乎每次在竞赛进行的三天三夜里,谭老师都一直陪着学生,随时和大家沟通交流。在他们迷惘时,她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新定位、找回目标;在他们“犯错”时,她一次一次的进行指正;在他们获得了成果时,她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悦与幸福……      
     受老师们的熏陶与感召,工作室的成员在自身受益于“让每一个人都成功”而走向成功的同时,又努力做这一文化理念的诠释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经验去影响更多的连大学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数学建模活动。      
     在老师的带动、引领下,历经十载,数学建模工作室在不断的成长壮大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融洽、团结的团队氛围。工作室紧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目标来组织活动、安排工作,使得来自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这一创新实践平台之上得以快速成长。同学们带着激情和向往进入,带着问题和目标学习,带着荣誉和自信走出。2001年以来,该工作室学生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获得辽宁省三好学生标兵、“挑战杯”辽宁省创业设计大赛金奖、“东软杯”中国大学生软件之星大赛奖等多项奖励;2006—2007学年,数学建模工作室荣获“大连大学优秀工作室”。      
        学生      ——      平台的主人      
  最初几年,数学建模工作室的活动主要是靠老师一步一步指导,牵引着同学们展开。现在情况大不同了,常常是同学带着、催着老师“跑”。不光是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技能和责任感也都大大增强。      
  以前,年度三大竞赛(5月份的校级竞赛暨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9月份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2月份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工作都是由老师策划培训,工作室同学们协助的。而现今,培训工作由工作时的老成员们担任。工作室的同学们争着报名,都希望自己能上台作培训讲座。报名的人太多,只能从中“择优录用”。学生们做的培训讲座“毫不逊色”,每次讲座的听众都有400余人。他们还和参赛的同学进行赛后讨论,努力挖掘每个实际问题背后的创新点,并将指导教师传授的方法灵活的运用于各类实际问题,寻找一些比较贴近学校、社会实际的问题进行研究,先后自主进行了空洞探测、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教师考核等课题的研究。      
     工作室成员都为数学建模工作室的建设付出了心血,大家一起努力完善了数学建模工作室的日常活动模式。每周坚持开展两次面向全校学生的讲座,成为数学建模工作室育人工作的亮点之一;每周两次以上的国际优秀论文研讨、两次以上的数学建模方法研究……他们紧张有序、快乐地工作着。不知不觉之间,他们欣喜地发现,身边的同学在逐渐地被自己影响,就连以前天天上网吧的同学也经常“缠”着他们,希望参与数学建模工作室,参与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      
     5月7日,是第三届东北三省数学建模联赛的交卷日,晚9:30,当最终统计确认参赛论文为133份时,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因为,这是历年来交卷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里,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培训工作得到了参与此次数学建模竞赛师生们的认可。同学们说,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真正地体会到了付出的价值,真正体会到“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快乐。      
           学生      ——      平台的受益者      
  “有拼劲,有责任心,团队经验丰富。”——这是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柳建国先生在听完信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08届何玮同学的面试介绍后对他的评价。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何玮却能很幸运地被松下家用电器录用,他觉得这都要归功于参与了数学建模工作室的活动。他说,柳总十分惊讶,大连大学这所非重点高校能在本科期间就有这么多创新经历的学生。而他的实力,彻底地改变了柳总以往只招“211”高校毕业生的做法,成为了本批松下聘用人员中唯一一名非“211”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何玮深刻地体会到,能在学校参加数学建模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多么地幸运。      
  全澄,06级土木专业的一名大二的学生,今年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他和两个好友组队参加了今年的东北三省的比赛。他说,这一段时间的投入,在深刻感受比赛艰辛的同时,让他们自此对问题的思索变得更加严谨与全面,通过这次的比赛,大家学会了怎样查阅文献、怎样合作、怎样写论文,还学习到了很多平时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不管比赛结果如何,这一经历已经使让自己受益多多。      
  姚少魁是物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07届毕业生,现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当初,刚进大学的他一学期下来考试“混”了个刚刚及格。04年5月份,他报名参加了数学建模校内竞赛培训。自此,他开始了不一样的大学生活。一张张国内、国际竞赛的获奖证书,让他证明了自己也能行。在问到参加数学建模的收获时,他说:“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尤为重要的是,让自己多了一份自信——我并不比别人差,有勇气与信心去挑战一些看似毫无头绪、困难重重的工作,去体验绝处逢生的激情。”      
  信息工程学院07届自动化专业的李高强,现在就职于北京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在进入数学建模工作室以后,他的大学生活便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数学建模进行的。每一次竞赛他都参加,每一次竞赛都是一个新问题,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意味着要重新去学习。他说:“除了完成大学本科知识以外,在数学建模之中,我能收获到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大学四年后,可以说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杜尉靖是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07届的毕业生,现在英国约克大学进修金融数学硕士学位。在谈到数学建模对他的影响时,他说:“实际上,数学建模的比赛就是一个浓缩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比赛的4天,约等于我在约克写毕业论文的四个月。在这里,很多我的中国同学没有经历过数学建模国际竞赛的‘残酷’洗礼。一开始,他们很难找到正确的途径。而我有了之前数学建模比赛的经验,就可以分步高效的进行我的毕业设计。不论从搜索信息、筛选信息、组织排列信息,还是到最后对有用信息的呈现,实际上我在数学建模国际竞赛的过程中都有过磨练,使我的毕业设计更加得心应手。”      
  07届医学检验专业的栗景蕊,现在就读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当时,研究生初试成绩并不占优势的她,就因得益于对建模的理解而在复试中脱颖而出。由于她选择的专业是做实验动物模型,在复试过程中,当她说到在大学中参加数学建模的经历时,导师不失时机的问道:“既然你建过数学模型,那你对建实验动物模型有什么见解,二者有没有相通之处?”她不慌不忙的把建模的思想作了一个简单介绍,又把黑箱理论简单的引用到实验动物模型上来。接着,复试组的导师们陆续问了一些数学建模的话题。她说:“我觉得这不是对我的刁难,而是他们对数学建模的赞同和支持。”      
  ……      
  虽然每个人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收获都不一样,但同学们却有着同样的感受——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这种学习是融知识与应用于一体的学习;学会了思考,这种思考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思考;学会了合作,这种合作是成功的助推器,在合作中促进成功,也在合作中产生友谊。如果说,在工作室收获最多的是什么,他们一定会说是友谊。因为,他们在这里认识了太多太多优秀的人。      
        
   “‘假设的合理性、模型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文字表达的清晰程度’这是评价数学建模好坏的标准,更是考验同学们各个方面能力的表现。我们的学生不仅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更有了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是我们更高兴看到的。”采访中谭老师的这番话,道出了几年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我校发生的许多变化——学生成了主导者,开始积极关心自身的发展、投入周围的变化。在校园中,一旦这种关心和投入形成了浓郁的风气,就会支持着每个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促使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